即使自己将这个位置让出来,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在底线的范围之内尽力地顺应民意,这是王梓涵,这位年已五十五岁的国家领导人最后能为他的百姓做的事情了。
为了和平的延续,他可以适当的妥协,就像这样.
1980年1月30日,在任23年的陵山国总统王梓涵正式宣告退位,将自己的职位与权力让给了作为自己内定继任者的温君则,自己则带着妻子儿女搬离了总统府,回到了自己在恒荣市郊地区的故居之中。
临行之前,王梓涵向温君则作出了最后的道别。
“同志,这个国家的未来,就全都在你的身上了。
我信任着你,陵山国的万千人民也信任着你,希望你不会辜负我们对你的信任,带领着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即便是面对着百姓们拉踩式的对比,王梓涵也依旧坚持信任着温君则这位“小同志”。
在他看来,对方虽然有些轻率和浮躁,却只不过是年轻气盛的体现罢了。
“我相信,他的能力对的起他的底气。”
只是,不知为何,在“搬迁”的过程之中,程玲月似乎从这个小同志的身上看到了某一个故人的影子。
逐渐地,那个影子在她的面前由抽象化作具象,最终结合成了当年赫连宁霜的模样。
若是论起“功绩”来讲,赫连宁霜属实可以算作是十恶不赦。
可是,听说那位领袖先生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这般意气风发啊!
王梓涵的小儿子,一个刚上中学的男孩,提着两大包书籍从温君则的面前经过,嘴里似乎还在嘀嘀咕咕地背诵着些什么。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他只听清楚了这两句。
尽管他知道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不可能刻意影射自己什么,温君则仍然像是被说中了心病一般,感到浑身不大自在。
“独夫之心”吗?”曰益骄固”呵?不可否认的是,在温君则往后十几年的执政生涯之中,温君则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多么可惜啊!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人民的支持让他失去了理智,喧哗与欢呼替他助长了野心。
在百姓的敬佩与景仰之中,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更忘记了自己在年少时所立下的,想要将更多和自己同样境遇的人从苦难中彻底解救出来的初心与誓言。
沉浸于权力和名望之中,他失去了信仰。
温君则违背了自己曾经的诺言,在这样一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本来,凭借着陵山国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是可以为人民百姓提供完全透明化、公开化的“人格信息库”数据,将他们的一切信息被装载于彼此关联的显示屏上,成为他们的“第二张脸,”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脱离蒙昧与欺骗,彻底坦诚相待。
可是,纵使陵山人民是这样期望的,温君则却并不是这样做的不但无法了解到社会中其他的人格信息,甚至连自己也难以全部了解—-
人的自我评价,总会带有几分趋利避害、避重就轻的主观选择性,根本不可能对自己认知地那么精确与透彻。
而那些“绝对理性”和“完全准确”的人格数据,则全部掌控于陵山国最高政府总负责人温君则手中,作为某种不可外传的“国家机密”而存在着。
此刻,开启了上帝视角的温君则真的将自己当作了一个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矗立于权力巅峰的“天选之子”,不由得有几分狂妄起来。
“我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有些事情,只能有,也只应该有我一个人去了解、去控制,去操纵……”
因此,在温君则的“政治隐瞒”之下,只有当某些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的时候才会将他的全部人格信息公之于众,并且加上一些极其具有诱导性和误导性的"解释语”将些人格特征与他最终的犯罪行为进行关联。
此时的陵山人民,还是那样相信着他们的政府,相信着温君则所宣告给人民大众的一切,尤其是当温君则又在民众面前做些什么天花乱坠的演讲之时。
“同志们,要相信我们的政府,相信我们的国家!
请看一看吧!先前我们面对着这些林林总总的犯罪行为,除了时刻不停地扬汤止沸之外,可以说是毫无头绪。
如今,我们的一切努力终于都不再是海里捞针,有了这个关联系统,我们可以准确地将某些人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人格信息进行对应。
通过分析与总结来概括出此种人格所容易导致的犯罪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可以对其他暂未表现出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提前的预防与制止,起到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这样一来,我们国家的犯罪率也会因之而大大降低。
同志们,这不是一种监视,不是一种窥测,而是一种保护!一种来自于政府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