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是儒典《礼记》中的一篇,这是突击检查啊!众人哪敢再说什么,连忙道: “陛下所言甚是,‘礼乐之说,管乎人情’,‘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设立乐府、采风民间不仅可以观风俗之盛衰,亦可以教化万民,广施德政。” 发言的臣子甚至特意用上了《乐记》中的句子,以示自己当真读过《乐记》。 刘彻终于满意了,轻轻颔首:“这件事司马相如去办吧。” 终究还是逃不掉的司马相如赶紧上前行礼:“臣遵旨。” 【大家会发现从影视的角度来看,这里其实是一个空镜头:船舫寂静无声,江中一轮秋月,这是第一次出现江中秋月了上一次出现是在第一段的结尾:别时茫茫江浸月。两次写月,是不是重复了?】 “两句各自有情,何厌重复?” 明末评论家唐汝询闻言立即答道,他五岁即双目失明,是靠着听父兄读书施教,才略有其才,他对唐诗颇有研究,正在编纂《唐诗选》,品评诸家,白居易是唐诗大家,如今听到相关问题,他自然难掩激动。 【听到我这么问大家心里其实就有底了,肯定是不重复啦!问题是,为什么不重复?】 ——熟悉的阅读理解又出现了。 提到最钟爱的月亮,李白当仁不让,率先抢答:“‘别时 茫茫江浸月’是离别之时的怅然之语, ⊿(), 醉不成欢,所以满心遗憾;‘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宁静之美,诸人心绪俱浸在乐曲余韵之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直接用上了白居易的诗。 水镜里的楚棠:【不错,因为所蕴含的情感不同。】 她接着分析了一遍,所言与李白回答大体不差,最后道: 【所以最后一句是以众人的反应与周遭的环境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所谓以感衬声。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很有意蕴,当然也意味着,它经常考。嗯......这一整段都挺常考的,大家一定要背熟啊!】 “听到了吗?看完水镜赶紧把它背下来!” 许多人纷纷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当然,加码是中国家长的惯性,他们自动将楚棠的话替换成:全都背下来。 小院里,白行简认真对对面的白居易道:“兄长,背熟。” 白居易:看不起谁呢? 他,三科登第,难道还背不会自己的诗? 【说起来,up一直很喜欢“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不仅是因为它极有意蕴,还有一点点小私心。 我/党早期有位干部,叫瞿秋白,也是党/内早期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他出身书香世家,却毅然背/叛阶/级投身革/命,既主持过政治工作,又能在文化战线上执笔投木仓。 可惜后来转移时不幸被捕,他拒不投降,高唱着《国/际/歌》和《红/军/歌》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两个月后,同样被残害的,还有烈/士方志敏。 瞿秋白和迅哥儿是好朋友,给鲁迅的杂感集写过序言,他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进行援救,得知他被处决的消息,迅哥儿叹息良久。 秋白是他的字,不知道和这句诗有没有联系,但up觉得很衬他的气质,秋月白,清、正、高洁。】 “又是一位义士。” 白居易站了起来,神情庄肃,他不知道瞿秋白是何人,亦不知他长得何种模样,但这并不妨碍他从几句言语里看出对方的品性,并心生崇敬:君子畏祸,然不避死。 “我之诗能成为英烈之名,是我的荣幸。” 宋朝。 文天祥抱拳,向着虚空郑重一礼:“白为真纯之色,秋月皎白,恰似义士冰心。任贼百般威逼利诱,心志兀自岿然不动,此等心性,某佩服。愿效千古义士!” 他目光灼灼,坚毅的神色上自有一派凛然之气。南宋虽弱,不乏死节之臣,若当真要死节,便请从他起!这位新科状元从古时、从后世均寻得了自己的同调。 德不孤,必有邻! 三国。 曹操忆起当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其后一路攻伐,攻破邺城,袁绍手下谋臣审配拒不受降,面北而死,他曾感叹河北义士何其多也,可听水镜讲述,那郁达夫、瞿秋白、方志敏,个个都是悍不畏死的节义之人,甚至那常常在言语间出现的鲁迅,十有八九也是一位义士。 想让对方投降,无外乎高官厚禄、权势美人,一道不行,便用命胁迫。 可惜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一挥手:“拿笔墨来。” 他要为义士咏歌。 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