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历史军事>蜀臣> 第172章、皆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2章、皆灭(2 / 3)

资格在西北这片贫瘠土壤存活下来的人,都不会太在意生死。

只要许下足够的利益,他们便无惧追击而去是否还能生还。

至少,他那以羌人为主的本部三千士卒无惧。

李严调拨的、暂归他调度的五千士卒,既使不愿意参与追击,他也可以独自去拼死一搏。

因为他不畏惧死亡。

丞相诸葛亮待他甚厚,犹如再造之恩,让他无心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只要对北伐有利的,对大汉裨益的,便去做了吧。

没必要去考虑太多。

成了,皆大欢喜。

失败了,便以身谢罪,此生无悔。

就如平北将军郑璞夺了萧关的“好运”一样。

姜维乃冀县人,在陇右生活近三十年,见过白灾、旱灾、山洪等等天灾,唯独没有经历过大疫。不是他幸运,而是西北的气候就鲜少能诱发大疫。

且他曾经是魏军的一员。

知道镇守西北的逆魏大司马曹真,参与过许多次攻伐孙吴的战事,也从大江流域疫病频发的经历中,积累了许多防护军中大疫爆发的经验。逆魏将军戴凌及魏平,都在曹真麾下任职多年,绝无可能让军中士卒在西北地区染上大疫。

也就是说,萧关守备魏军的那场大疫,来得十分蹊跷。

郑璞的好运也很蹊跷。

虽然在丞相上表朝廷时,声称此乃天助大汉,但姜维心中隐隐有所悟。

连备受丞相器重、与天子乃连襟的郑璞,报国之时都不惜名节及不顾及他人非议,他区区降人,又有何忌讳的!

大丈夫生于世,报人恩者,不计生死!

求为国裨益者,不计荣辱得失!

如若事败,死则死耳,何须虑之!

心有所决的姜维,让亲卫传达命令给本部兵马后,便召来了隶属李严那五千士卒的将佐,将想追击的意图告知,让他们自行抉择是否随行。

不出意外,绝大多数牙门将或校尉都以追击太过于冒险,回绝了此提议。

有个别将佐直言不讳,声称此调度违背了骠骑将军李严的将令,他不能拿麾下士卒的性命冒险。

有个别将佐则是委婉了些。

回绝之余,还声称敬佩姜维的胆略,愿意调拨自身的部曲百余人随征,以壮声色。

唯独有一领军八百的小校,当即慨然应诺同往。

他唤作蒋舒。

年刚过二旬不久,正是热血豪迈之时。

是故,姜维让那些不愿随行将佐,领军继续往西顷山进发,自己则是带着四千有余的兵卒,尽弃辎重,轻装往阿尼玛卿山脉的河谷流域而去。

临行,作了封书信,遣人送给此战的督帅李严。

曰:

“维本逆魏弃人,赖朝廷不弃,收为爪牙。丞相待我,恩同再造;将军擢我,犹如尊长,维感恩涕零,无以为报。今羌虏参狼种别有豪帅南下,意图与羌虏白马种合流。如若不击之,恐他日为我大汉之祸也!维自思,西顷山有将军督大军往,不足为虑也。是故,维愿领军四千往南追之,讨之。如胜,维取道白水归阴平郡;如败,身必死于虏地,将军无虑之。”

李严得书信时,已然是二日后。

此也是为何姜维没有请命,便自决而往的缘由。

洮水河谷沿路并不好走,来回请命所耗费的时间,会耽误战机。

“子远,我等终究还是老了。”

看罢,将书信转给吴懿的李严,还幽幽叹息了声。

亦让吴懿有些诧然。

接过书信快速过目,随后才知李严所叹乃何。

他乃是大汉的老人了,亦与李严相识许久了,是故也知道,如果他们两人处于姜维的处境时,绝对不会选择领军南下追击!

不是他们将略不足,看不到参狼种羌流窜至阿尼玛卿山脉河谷的危害;更不是他们年迈而失去了胆气,不敢领军而往。

而是因为,他们都是军中老人了。

在行伍待得越久,就会愈发谨慎,会对军争的利弊得失锱铢必较。

不是说如此行事不好。

相反,如此行事才是将领该有的品性。

但相对应的,乃是凡事皆求稳健、求万无一失,便会失去一往无前的果决。

夫战,勇气也。

不将自身置于死地,便不会有一战而定之功。

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有时候一往无前的锐气,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李严叹息的“老了”,不是单单指年龄渐长,更是指他们长期浸淫在高位上,习惯了患得患失,所以失去了锐气。

“呵~~~”

沉默了许久,吴懿倏然轻声而笑,说道,“将军何故感怀邪?若无我等沉稳,安能容得下少辈之人的锐气?姜伯约既然有进取之心,我等便夯实根基,让其更如意施展才学即可。况且,将军不见,丞相如何让郑子瑾施展才学乎?”

孔明与郑子瑾?

闻言,李严目光微凝,捋胡之手也顿了顿。

旋即便畅怀大笑。

乃将姜维所书与日常军报合一,同转给丞相过目,不复有叹。

又以参狼种羌内部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