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绪的童年,本可以和其他的乡村儿童一样,幼年时在田埂上撒欢、去山上摘些野花野果,无忧无虑的玩耍,到了成年之后和父母一样务农为生。
可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发觉了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或者是那些人所谓”正常的孩子”之间的不同。
不知是在哪里走漏的风声,那些“善良”又“质朴”的村民发现了泽荣的妻子,绪的母亲并非是良人。甚至连泽荣本身也在装聋人家的以讹传讹和口口相传中成为了一个拈花惹草、拐带妇女的流\氓。
乡下空间闭塞,村民的思想大多过于保守甚至固化,并且几乎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可以让自己从艰苦的劳作之中获得快感的,就只有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无聊八卦。
久而久之,泽荣在村东的那间瓦房,在村民们的眼中俨然成为了一个比山上的乱坟岗还不能接近的不祥之地。
人性深处的恶意,自然是不可估量的。无聊至极的村民们,甚至连一个孩子都不放过。
他们告诫自己的儿女们或是年幼的弟妹万万不可和远山绪有任何交集,否则就会招致霉运,而孩子们也比成年人更有创意一些。总会编撰一些带有侮辱性的绰号或者歌谣:
『破\鞋住在破瓦房,老流\氓生小流\氓』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远山绪从小就对自己身边的人怀有深深的恨意。
在他眼中,从来就没有什么善良淳朴的村民,也从来没有什么天性纯真的孩子。所有的人都只不过是吃人成性的怪物和为虎作伥的帮凶,凶残至极,连孩子都不放过!
在这个村庄当中年幼的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他害怕父亲的担忧和母亲的爱抚。
举目四望,偌大的村庄当中,只有父母可以被自己称之为人,却被外界那些乡人疏远和歧视,当作禽兽一般。可究竟谁才是真的禽兽不如呢?连他自己也感到迷茫了。
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往往从一个人的幼年就开始了。有些人怀着错误的观点,说:“孩子们太小,还记不得什么,也很难理解爱与恨之类的情感。像培养三观之类的事情,在他们长大之后是可以进行后天干预的。”
这样的想法,真的是荒谬至极。而提出这样观点的人,也实在是非蠢即坏。因为一个人在幼年时期的见解与观念,在成人的视角下虽然不够成熟,但却足以潜移默化地深远影响这个人的一生。
正是因为孩子们难以准确地理解爱恨,才会用自己并不成熟的思想却以偏概全的曲解它们,将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印象覆压到整个社会之上,而远山绪正是这样的。
幼年时期所受到的羞辱、排挤、孤立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让他失去了作为一个孩子本该拥有的天真与纯洁。他过早地有了一种不该属于他的成熟,和一种对世间万物都一视同仁的仇视。
即使远山绪还只是个孩子,即使他面对人生的不公仍然无力做出任何反抗。但这份不该拥有的仇恨在他的心中深深的扎根,并会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发芽开花,结下了无法消失的恶果,为帝国荒唐而恐怖的独\裁统治早早的奠定下一个基础。
在远山绪六岁那年,已经通过勤劳耕织攒下一定家业的泽荣夫妇,不忍自己的孩子循着旧路再成为农民,也不愿他继续留在这个村庄受着外人的排挤和孤立,于是就想到将他送到镇上去上学。
在小学校里的那三年,也许是他童年当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甚至到了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那段时间,他还曾对自己你的夫人反复强调:
『我的童年似乎只有那三年,在那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人性还有善的一面,可是它太短暂了,就像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显然的,三年的善心根本不足以让一颗从一开始就冰冻的心变得柔和。况且,同学们所谓的善良,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素质有多高,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远山绪的身世,所以也自然不会做出太多的评价。
因为无知,所以善良。两者似乎毫无关联,但在这一刻,一切似乎都这样体现了出来。
然而,美好的时光注定短暂,1921年,9岁的远山绪离开了泠水镇,被送入了若明城当中的国立第一中学。对于他来说,一切的不幸,似乎又回到了身边。
当年,泽荣娶衔衏衏女子为妻的事情,在若明城当中实实在在的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但城中子弟多风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自然也会渐渐的被淡忘。
然而,远山绪的到来,不知怎的,又把十余年前这段陈芝麻烂谷子的无聊破事给翻了出来。
原来,在他的那一班同班同学之中,有一位正是那绸缎庄少爷的儿子,叫做沈灿若。
这位沈灿若同学,小小的年纪,竟也和自己父亲当年那样不让人省心,而且喜欢多管闲事、拉帮结派。结识了一帮不学无术、混吃等死的好兄弟,自己也仗着家资富足做了这些人的“大哥”。
就凭着他多管闲事的好本事,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