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的告示一出,就有几户无田的人家持户册寻上门来。
商榷自家的地好佃。
因商榷今天调降了地租,只收四成的租子,这在当时属于极少的了。
里长介绍了村里一户相熟的人家。
顾里也壮着胆子介绍了城北的一户邻居。
剩余两户都是城西这片临近的村民。
百亩农田,共佃出九户人家。
商榷自留了十亩田,委托他们代耕,这也是商榷调低地租的原因。
相较之下,李信委托交理的田地,就不太好往外佃了。
一是地租太高。
七成的地租实在不是一般人家能交得的起的。
佃得多了照顾不过来,收成不好,租金交得少了,主家自然会要佃户依常量补足。
佃得少了,交完地租,所剩无几,实在不足养家糊口。
二是这地是县令大人的,种不好怕得罪官府,被入了罪籍。
只是商榷既然接了,自然不能不管。
盘算了一下,便以五成地租佃给了附近的农户。
并在契约上写明自愿承担这缺少二成地租的产出或折银。
想来那李信若有成大事的打算,也不会再意这一、二成的租银。
且凭他手里的配方和良种,差也差不了多少。
这些银钱他还是能拿得出的。
而且通过此事,他也想看看这李信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固,那三百亩田地,具都佃出。
地契收归匣内,着小用送去了府衙。
只是,不知那李信是收到没有细看,或看见了却默认了商榷的做法。
还是那管家李安未有上报。
此事就此没了下文。
……
连续发生的几件事,让商榷格外在意今秋的科举。
区区秀才功名,实在是挡不住高位者的贪婪的。
唯有考取举人,声名有传,才能使当权者有所顾忌。
当今势力交杂,角逐之间勾心斗角,阴谋算计,恨不得罗织罪名将对方压下。
举人之名在州、郡均有备案,也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
所以除了讲学,其他的时间,商榷都用来刻《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复卷了。
复卷无须全文,只需少许内容即可。
只是复卷一般是用来供人阅验、交流所用。
所以要字迹清晰、易辩,引用典故也要注明出处。
篆刻起来,比刻篆原文还要费时一些。
期间,商榷还去了县城几次,查看姜令伤势。
并着人制了夹板,固定双腿。
防止姜令痛??难耐加重伤情。
三五日间,黄大夫确认姜令伤势好转,再无恶化的可能。
就自雇了车子,带了贴身的药童,随姜、左二人一同回到源溪村。
每每家中来客,商榷总感觉房间不够用。
只好将西厢整个清理了出来,撤了餐厅,改成了两间客房。
一间让卢平住,一间给黄大夫暂居。
卢平原来的房间让姜令和左晋明住着。
后院的下人房虽然还有地方,但这二人身份特殊,实在不能那般对待,只好如此安排。
左晋明到来后,很自然地接过了管家一职。
商榷把土肥的配方和准备好的良种随手交给他,由他安排种植。
当然,有穿越必带之称的“地瓜”种苗,也一同交给他打理。
左晋明应是掌过家事的,对家里的诸多杂事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黄大夫在此待了十余日也不愿离开。
后来还是有急患的亲属找到村里,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离去前还言明,有睱时要再来。
他一离开,让商榷很松了一口气之余,有更多的时间篆刻复卷。
偶尔还能代商榷讲学,可谓是帮了商榷的大忙。
如此,又过了二十七八日,商榷终于完成了复卷,且托人送与公子桓。
姜令也能下地缓行,虽不算全好,但至少不用别人照顾。
……
一个月后,商榷乘车前往府学。
相比《三字经》,《弟子规》在府学内引起的轰动更大些。
因整部《三字经》删改之处过半,有些地方,连商榷自己也觉得有瑕疵。
只是成文时间太短,异度世界的时间又不能像云世界那样静止、停顿,只好勉强用了。
《弟子规》几乎是全文照搬,先贤大作,自然备受关注。且商榷还引用了许多《国礼》中的内容,让文章更贴近此间礼教、制度。
从此二文,窥一知十,虽未见全篇,却可知商榷此人已习《国礼》,懂《鉴文》,通《御》、《治》,知《农令》。
是少有的有才华之人,虽未入科场,但进士之才尽显。
具名呈送的文书,在收到复卷之日后不足月余就已交到府学院长手中。
这样朗朗上口,易于流传,且能引导百姓尊礼重教的三言韵文,立即引起了府学院长的注意。
大炎立国千年,以具名文书入考者不在少数,但能出人头地者却双掌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