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朝堂,也自然不会有御史盯着,你我当可自便。”姜昀笑了笑,日光在他眼眸中也漾开点点碎金,好似浓郁的葡萄美酒在灯影觥筹间流转出迷离的夜光,“维岳,南境的那些江湖人另有隐情,是么?”
白崧长叹一声,随即顿首请罪道:“此事是臣之过错。”
姜昀闻言不觉讶然,忙起身上前扶起了他,又引他在案桌前相对而坐:“此言何解?”
“昔时臣奉命与左右日逐王南征荆州,为谋胜机,臣联络宁朝荆州之连环坞以为内应。去岁南阳赵雍联合连环坞与东海海寇起兵反叛,战事胶着之时,连环坞却无故撤去人手向北疾退,直入我大昭的荆州诸郡境内。又因其曾与臣联手,且熟悉荆楚地势,故而臣暗中围剿多次皆未有战果。”
姜昀凝神忖度片刻,道:“此事非你一人之过。连环坞纵然曾与我大昭有过合作,也绝不会无故弃置赵雍尽数北上,维岳不妨派些人手仔细调查赵雍叛乱的内情。此外,仅仅襄阳一战数月绝不足以令连环坞对大昭南境的地势如此熟稔,只怕在此之前,他们已在图谋北上。”
白崧斟酌过一番后,亦觉此言在理,又道:“只是襄阳一战前,大昭对南境的控制并不算稳固,此前这一带更是未设牧守,尽为氐羌流寇劫掠。若要详查,只怕也是不易。”
姜昀颔首道:“此事非维岳之过,如今论罪亦并无意义,还请你与元将军乘着这段时日仔细磋商一番对策,务必确保南境无碍。”
“是,末将这几日便去安排。”白崧长揖应声,而后又问道,“不过……陛下,臣听闻近来西羌故地的羌渠人与羯人和高车人都颇有冲突,虽不过是寻常百姓间的争执,但终归不是一个好征兆。”
“此事我已交由姜元祈留心调解,新政初行,总归难以一帆风顺。”
白崧见他已有安排,一时也不便多言内政之事,仍旧转回了先前的话题,说道:“陛下,臣有预感,那些连环坞的江湖匪寇多半是受了宁朝官员的利诱挑唆,若是如此……陛下打算如何处理?”
姜昀默然良久,方道:“先将连环坞之事的根由查明吧。若非无法可想,这段时日里我并不打算与宁朝生出摩擦。”
听得此言,白崧却是笑道:“陛下若能在此事之上稳住阵脚,一切便也不难徐徐图之了。”
“宁朝虽偏安江南,却毕竟仍是许多高门士族心中的正朔所在。如先前襄阳一般的战事尚可出兵一战,但更进一步的么……若非到了无法可想的境地,那么以如今大昭国内的景况,我还不敢托大。”姜昀说到此处,亦不觉莞尔,“维岳担心我冒进?这却是不必。”
白崧默然良久,方道:“或许也并非冒进。臣近日在想,如今大昭虽已勘定中原,但汉人门阀与诸胡勋贵的势力仍旧不可小觑。陛下前段时日为行新政,对他们打压太过,扶风郡王虽明德懿亲,在此事之上也多有苛察之处。若非您及时采纳了元将军的谏言怀柔抚恤,只怕青、冀二州便已生出了更大的事端。”
“我当时也是想到了此事。”姜昀微微颔首,又沉声道,“国中勋贵的权力一时难以削减,而在朝廷有足够实力将其分化前,便唯有设法以利益与之虚与委蛇。然而人之贪欲无穷无尽,我只怕有那么一日,中原税赋无力填其欲壑,而士庶矛盾愈发尖锐,逼得朝廷便不得不用一场更大的战争来转嫁、填平这一切——维岳所担心的,想必便是这些。”
“陛下明察秋毫。”白崧叹息道,“以战养国,不得长久。如陛下所见,昔时大昭征伐四方无往不利,待到息战理政之时,各方勋贵无法再从战事中攫取利益,便生出了不少棘手之事。诚然陛下与扶风郡王如今已在鼎力革除弊病,但……”
“若有不得不为之的那一日,我也自会以举国之力,行万全之策。”姜昀低低地说罢这一句后,又向白崧笑道,“维岳当与我共定天下,不是么?”
“到那时,臣也自当任陛下驱驰。”
“我原以为你会劝谏。”
“陛下方才也说了,那是‘不得不为之’的时候。”白崧笑了笑,又道,“更何况,陛下所谋之事,臣早在攻破雁门之时便已了然。”
姜昀闻言,便也闲谈似的顺势问道:“说来我也不曾想到,那时你我不过点头之交,而我亦不过是将将北归的质子,维岳为何便敢于向我投诚?”
“陛下或许不信,但臣那时便看得出来,您的确与先帝及其诸子都不一样。”白崧这样说着,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淡然笑道,“臣之旧事,陛下想必也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