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安六年七月,洛都。
此日铅云低垂,不见日影,唯独天际的邙山依旧是一片郁郁苍苍之色,却也令洛都清寂的城池与官道越发显出了与时令不合的寥落。天色拂晓之时,洛都的宣阳门便在沉闷的声响中徐徐开启,千余步骑兵策马扬鞭,簇拥着他们的主将,长驱踏入了尚且岑寂的铜雀街。
城外官道旁的荒野之上,苏敬则遥遥地眺望了一眼静默敞开的宣阳门,而后微笑着接过身侧使者递来的书信,若有所思地问道:“听说这一次你们将军并未得到洛都兵权的任命?”
“想来是因为寿阳和关东的那些乱子,让陛下对外人起了疑。”使者思忖片刻,说道,“总之,将军与裴夫人前几日便寻了个由头,领着府中人去了河阳,只是特意命在下将这封书信转交给苏侍郎。”
“他知道我会来?”
“将军的原话是……”使者顿了顿,继而模仿着秦镜的语调,认真复述道,“‘大昭闹出了这么大的乐子,他们二位势必会来掺上一脚’。”
“呵……”苏敬则忍俊不禁地笑了一声,而后缓缓打开书信,见其上所言皆是当下北伐局面之中的隐患,颔首应道,“既如此,我便承了你们将军的情。只是不知,他打算令我如何还呢?”
“将军的意思是,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苏侍郎何必算得这么明白?”使者亦是笑道,“更何况,如今凉州的通路被关中驻军阻断,将军便是有意,也无从下手啊……”
苏敬则立时便明白了对方的言下之意,却仍是不动声色地礼貌微笑着,在说话间收起了那封书信:“是么……我明白了。也请阁下尽快向你们将军复命,便说,玄朔军自然不会了无准备,倒是他该仔细想一想,雍城秦氏当如何在此局中斡旋。”
使者闻言长揖:“那么,在下这便告辞了。”
“嗯,京畿一带的官员虽望风而降,局势却未必还能安宁多久,阁下也需小心。”苏敬则笑了笑,侧过身目送着使者向北离去。
而谢长缨也恰是在使者道别后不久信步自军营而来,戏谑笑道:“崇之今日倒是好兴致,不随那位陛下入城一观,反倒在此处偷闲。”
苏敬则施施然反击道:“我入城与否并不会对今日局势有什么影响,留守洛都的昭国宗室既然开了这城门,便不会死战。反倒是玄朔军一早打了护送北上结为友邻的名号,在此时干预太多,难免会落人把柄。知玄可莫要忘了,如今姜曜的兵马十倍于我们。”
“哈,我不过随口一说,你怎么还认真起来了?真是扫兴。”谢长缨偏了偏头,面上虽是笑意未减,语调却是在此时隐约端正了几分,“玄朔军的处境我并非不知,更何况,沿途州郡百姓们的反应,也的确有些出乎我的预料。”
“他们似乎并不欢迎大宁的军队。”苏敬则轻叹一声,转而递出书信直视着谢长缨,了然地接过了她的话语,“尽管我很敬佩昭国能够做到如此,但这对于孤军深入的玄朔军而言绝不是一个好消息。我们沿途攻克的那些城池,或许只需要一个契机便会反水。”
“是啊,只需要一个契机,你我看得出来,鉴明也看得出来。”谢长缨接过书信仔细看过,末了轻轻一叹,不紧不慢地说道,“崇之,我来便是为了告知你,这个契机已经出现了。”
苏敬则眸光微凝:“来自何方?”
“关东。”谢长缨略微顿了顿,解释道,“元海不计代价地突破了兰陵的封锁,与战败东退的昭国济阴王合兵反攻荥阳。萧望之在元海突围后并未立即与大宁的兵马策应追击,反倒是调兵防御起了北面——看来还是被元海钻了空子,联络上了邺城的姜昀。”
苏敬则听罢,却是笑了一声:“你说得如此气定神闲,想必早已有了对策。”
“我已让远书去做了些安排,若无意外,待将此事告知给那位后,明日我便会领兵折返荥阳,与怀真合兵作战。届时洛都一带若有变故,便要劳烦你提点远书了。”
苏敬则不置可否,只是反问:“不担心白崧乘着你回援时进攻洛都?姜曜可没有与他分庭抗礼的本领。”
“总归不可全然不顾关东局势,毕竟,攻心之人可比攻城之人还要危险。”
苏敬则明白她言下所指,一时便只是颔首默认,径自思忖起了什么。而谢遥也恰是在此时赶了过来,向二人简单地行过一礼,便对谢长缨道:“知玄,营中诸事已安排妥当。不过,我有些事想同你商议。”
“何事?”
“关东那边由我领人去与徐州和南兖州的兵力会合,人手也无需太多,千余人便可。”
谢长缨以一副了然的神色笑着反问:“仅仅如此?”
“……果然瞒不过你啊。”谢遥欲盖弥彰似的附和着笑了笑,而后如实答道,“知玄,我此行借你甲胄一用,对外仍说是你亲自领人回援荥阳便好。”
“呵……我明白了。远书只管放手去做,洛都这里,我自会配合行事。”谢长缨轻笑一声,复又调侃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