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丝丝估算了下自己的存款,大致足以支付前前后后葬礼和墓地的费用,如此便不收钱了吧。再说,到了那时候,收了给谁用?
交过钱,上过香,自己搬过塑料凳,瞅准熟人加入,东一堆西一堆。哀乐停,七嘴八舌,闲话家常。渴了就自己去找水,茶水、矿泉水、可乐,有几种选择。哀乐响,纷纷住了嘴,或意犹未尽,或蠢蠢欲动,很少人愿意扯着嗓子对喊。
几个年富力强的人往来穿梭,一会儿扛来一叠毛巾,一会儿拎去一沓黄纸,搬搬抬抬,进进出出,是整场葬礼最忙碌的一群人。
眼前的这一摊喧闹,鼓噪着薛丝丝的神经。仿佛有根细绳系住了神经,一牵一牵的,突突地跳,就是让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要这种哀乐队,薛丝丝心想。找个人拉小提琴,哪怕二胡也好,清清静静,在悠扬的旋律中缄默。
站久了坐下,坐久了又起来站,终于到定好的时辰了。
几个青壮年被招呼进了屋,逝者要从冰柜中移出到准备好的棺材里,除了孝子贤孙其他外人不能留在屋内。
院中央清出一片空地,摆好了架棺材的长凳。
灵堂前三个道士换好衣服,在做准备。
人群方才还叽叽喳喳,见状纷纷起立,肃穆无言。
哀乐此刻震天响,吹唢呐的憋红了脸,敲锣的挥酸了臂,打鼓的摇麻了腕,每个人都在使劲。
棺材从屋里出来,被小心翼翼放到院中央。
孝子贤孙披上麻衣,头戴草绳。
五服之内的亲属一人发一条白绳绕在腰间,一条白毛巾搭在肩上。其他外人一人只发一条红毛巾。
薛丝丝把领到的红毛巾挂在脖子上,找了一个能一眼望尽整个场面的位置,垂手站好。
接下来是三个道士的主场。
道士说一句朝这跪,孝子贤孙便齐齐朝这跪下;道士说一句朝那跪,孝子贤孙便齐齐朝那跪下。
道士的引魂幡一起,孝子贤孙就紧紧向棺材围拢,引魂幡在前头,孝子贤孙跟在后头绕着棺材转,引魂幡一甩,队伍便要拐个弯重新绕棺材。
另一个道士也没闲着,手握话筒,用极其夸张的哭腔念着让人听不懂的内容。
院里正在为逝者进行哀悼,乌泱泱的人头,或肃穆,或麻木,或悲戚,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进行最后的告别。从此便是两个世界的人,再无相见的可能。□□成灰,记忆湮灭,最终不复存在。
道士的引魂幡甩来甩去,一时间没那么快结束。
院外的路边,是不同的热闹。
灶台热火正旺,热油滚烫,鱼块撒入,噼里啪啦,油烟直冲。一盆盆洗净切妥的食材候在一旁,等待分拣,要蒸的就摆好盘往蒸笼上垒,要炒的配好姜葱蒜。一大早便开始小火慢熬的咸菜猪肉汤,香味渐益浓厚。
几个跟着家长来的小孩静不住,纷纷踱步到路边,盯着酥脆的炸鱼、酱香的烧鸡、红润的大虾,目不转睛,口水直流。
这边的佳肴与那边的哀乐,同样夺人心神,难分上下。
因为是别人的葬礼,薛丝丝可以冷眼旁观,仿佛在看一场荒诞的乡村大戏。
一系列必要的流程走完,大家的腿都麻了。
终于,棺材被封好,透明胶缠得紧实,仍然是方才那几个壮汉,小心翼翼抬起。道士扛着引魂幡,孝子贤孙紧随其后,白毛巾跟上,红毛巾殿后。
百来号人浩浩荡荡上了路。
出了棚,才惊觉阴天飘着细雨。远处的山尖拢着乌黑的云团,好似静止不动,又似作势袭来。
这般天气,对于葬礼很是应景,孝子贤孙能感觉到老天也替他们悲伤。
然而,他们身后的多数人则不禁蹙了眉,内心祈祷来阵大风把乌黑云团刮跑,免去被淋成落汤鸡的命运。
薛丝丝学着别人把毛巾盖在头顶。烟雨蒙蒙,雾一样落下,裸露在外的皮肤凉沁沁的,很是舒服。
薛阿公远远在她身后,几个老头慢悠悠散步似的。三个阿婶在她右前方几步远,旁若无人地聊起八卦来。
大路沿溪行,她的目光顺着溪水流,耳朵却竖起偷偷听八卦。
一来就吃瓜吃到自个儿身上,是关于薛阿公和那个女人的两三事。
虽然一个鳏夫一个寡妇,没了另一半,两个一半合成整,谁也说不了嘴。若是年轻个几十岁,还能办场酒周知乡里。问题就出在年龄上,两个半截身子都入了土的老人,儿孙一大群,细究起来总是尴尬。
于是,每个人心知肚明,却又装作不知情。
棺材一停,立刻有人点燃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硝烟散去后留下路边的一堆红渣。
薛丝丝用白毛巾的一角掩鼻而过,前头的八卦又换了一个风向,提到了隔壁乡里的一个怪人。
从地理上看,翠屏村被四周一圈高高低低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