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周公相比,召公也是位品德高估的贤人,同样深受百姓爱戴。召公巡游旧都岐山的时候,为了能公开透明的执政,不愿在办公室里处理政务,而是待在户外的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因此被后世称为中国廉吏的始祖。
尽管周公和召公都毫无私心,公正廉明,但还是没躲过别人的造谣中伤。而且造谣的还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亲弟弟“三监”。
造谣的主谋是“三监”之一的管叔,管叔妒忌周公的权势,就拉拢蔡叔和霍叔,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勤奋工作是为了迷惑百姓,以便夺取政权。谣言越传越真,百姓也怀疑,诸侯也怀疑,闹的整个周朝人心惶惶。
管叔眼看时机成熟,又去蛊惑武庚造反。商朝百姓都怀念故国,武庚振臂一呼,百姓纷纷响应,有些忠于商朝的诸侯也跟着响应武庚,使得建国不久的周朝顿时处于混乱之中。
关键时刻,姜太公和召公都站出来公开表态,坚决支持周公。有了这两位重臣的支持,局面稳定了许多,诸侯也安分了许多。
原本“三监”的任务是监督武庚,现在却和武庚勾结在一起,给周朝造成了灭顶之灾,周公非常气愤,随即指使召公和姜太公领兵对付“三监”,自己亲率大军去征讨武庚。
战斗没持续多久,武庚就死在乱军之中,叛军顿时四下逃散,周公派兵四处追讨,持续追讨了三年,这场叛乱才算彻底平息,史称“三监之乱”。
武庚死后,“三监”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缴械投降。这一次,周公毫不手软,主谋管叔就地正法,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为平民。蔡叔内心非常后悔,在流放途中郁闷而死。
“三监之乱”平息后,周公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叛乱,把商朝遗民一分为二,分封成两个诸侯。一个是宋国,交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治理。一个是卫国,交给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治理。
周公非常疼爱弟弟康叔,为了防止康叔犯同样的错误,特意为康叔写了三篇诰文,包括《康诰》、《酒诰》和《梓材》,以此来警示康叔。
安置好宋国和卫国后,周公还是不放心,又在洛阳建造了一座大型城池,用来驻军和屯粮,以防止东边的诸侯再次出现叛乱。洛阳城由此产生,两百年后,平王东迁,洛阳城就成了东周的国都。
没等洛阳城建好,处在山西的唐国又发生了内乱。唐国是上古时期传承下来的古国,又称“古唐国”,早先在河北的唐县一带建国,后来搬迁到了太原一带。
无论河北的唐县还是山西的太原,都处在中原和戎狄的交汇处,唐国之所以能在危机四伏的边境地带存续上千年,除了强盛的国力,还得益于不断传承的灵活的民族政策。针对归降的戎狄部落,唐国既不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又不改变他们的风俗信仰,并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使得国内不同民族都能和睦相处。
唐国的治国理念传承了上千年,却被一场“三监之乱”给搞废了。受五更叛乱的影响,唐国内部也出现了思想分裂,由此引起了这次内乱。为了威慑其他诸侯,周公也不调解,带上天子军队就去镇压。
此时,周成王还没掌权,在宫里闲着没事,就和弟弟虞在院子里玩。成王在地上捡起一片桐叶,剪成珪状递给虞,并对他说:“我就用这个封赐你。”
旁边的史官赶紧恭喜虞获得封赐,随后对成王说:“既然是封赐,就得有块封地,你打算把虞封到哪里?”
成王随口就说:“我是闹着玩的。”
史官严肃的说:“这可不行,天子的话没有闹着玩一说,我都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况且天子是天下的楷模,如果你言行不一,天下还不得乱套。”
成王有点不知所措,紧张的说:“我也不知道封到哪里。”
史官说:“周公正在代理国政,就让他替你决定,你看怎么样?”
成王说:“好吧,就让我叔叔替我做主。”
此时,周公刚刚平息唐国内乱,听说成王封赐的事后,顺势把唐国分封给虞,让他来治理。并向成王道喜说:“天子既能决策大事,又能说到做到,是件大喜事啊。看来,我也该把权力还给大王了。”
洛阳城建好后,成王亲自到新城剪彩,群臣都来参加,周公趁机当面宣布还政给成王。于是,成王就在剪彩现场发表了掌权后的第一次演讲,并把洛阳定为陪都。
虞接管唐国后,既没有改变国号,也没有改变国策,继续沿用唐国的制度,祭祀唐国的太庙,并施行仁政,善待百姓,史称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太子燮继位,由于唐叔虞的灵位不能放在唐国的太庙,就为唐叔虞单独建造了一座太庙,为了方便祭祀,就打算改个国号。有人建议选用国都旁边的晋水河的“晋”字为国号,燮采纳了这个意见。由此,晋国正式产生。
周公交权后,为了避嫌,就离开镐京,搬到洛阳居住。成王感念周公的功劳,特意在离洛阳不远的许昌划了块地给周公养老,这块地被称作“许田”。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