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18号应该在食博会上忙活的我,此刻正坐在二楼的销售办公室内,心里在总结及计划下步行动。
此次参会,太草率了,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感觉,事先没有仔细地调查了解,食博会规模不大,影响力较小,因为是地域性展会,即使展会成功举办,参会的也是华南及西南地区客户为主,远在我们这个小企业的市场目标之外。
一般的企业,特别是新成立的企业老板或决策者,大都眼光好高骛远,喜欢高大上,指点江山,激昂规划,我的市场要遍布大江两岸,长城南北。其实际上,家门口的市场占有率都达不到50%,所在城市的铺货率还没达到70%。没有一个成功像样的样板市场,业务员招商,遇到有意向的客户谈判时,被两句话就问卡壳了,"你们的产品在哪个城市或省销量好啊?每月销量多少?终端网点市场铺货达到多少?哪个客户做的好啊?每月都销多少箱″?"那这个,嗯……"这时候,只能假大空的乱吹嘘。更别说有什么广告宣传人员支持了。
目标市场的开发与规划,根据产品的特性,企业规模与能力,应该严格制定市场开发计划与目标,严防一口吃个胖子,一步登天的想法,我们的茶厂,所生产的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保健茶泡食饮品,由黄山贡菊、枸杞子、罗汉果、胖大海、冰糖等七八种产品拼装而成,每小袋15克,一大袋15小袋,一箱20袋。产品的质量与包装尚好,市区内的销量也不差,我负责的片区一个终端网点,一个月的销量在1~3箱。整个市区的总销量达到每月300件左右。但这个成绩是在我们的销售4人小团队,在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下,共同努力3个多月才达成的结果。
按照这样的进度,下一步应该釆用下述两种方案的一种,我们团队把墉州市区交付新人,向周边城市拓展,以墉州为中心,彭城、淮城、珠城及庐州等周边城市为目标,周边目标城市依次开发,第一种方案是整个团队开进一个城市,以墉州成功市场为开发案例,驻点招商,招商后,协助客户展开半个月的终端网点扫街铺货支持。招聘当地业务人员负责,然后进行复制到下一个城市,这种方案是集中优势兵力,循序渐进,开发一个市场,成活一个,稳固一个,缺点就是效率太低,时间太长。另一种方案是单兵作战,每人一个周边地级市,寻找客户后,进行市场开发同时,招聘当地业务人员,协助客户开发市场。成功后再布局下一个目标城市。
这些方案当初开会也讨论过,只不过,在我回校时,有了变化,王亚洲机缘巧合的整出个三镇市客户,经客户介绍,又发展两个二批小客户,因此,老板抬高了目光,瞄向了周边省会城市。
但这种开发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找到了客户,发展了二批商,每月有了销量,应该算是成功了。这种模式和场景,大部分企业业务人员心里都感觉自我良好。收好心态,马放南山,任由客户在市场上折腾去吧。跑向了下一个城市。没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厂家业务人员没有撑控终端市场,有一本书,名字就叫终端制胜。终端市场不应该掌握在经销商手中,应该掌握在厂家手中,不能说做到全部,至少终端大客户。有些聪明的经销商不愿厂家接触终端大客户的,生怕厂家干出过河拆桥的事。像一些流通产品大企业为什么不停地扫街铺货,其目的一是为客户提供市场人员支持,另一方面是企业业务人员与终端网点有充分的联系与沟通,如果客户有变,接盘客户马上能入手。大厂家的区域负责人一般都和所在区域的终端大客户相当熟悉,有良好客情。没有掌握终端网点,经销商有变,不仅是重新再招商的问题,还有就是要及时为终端网点服务的问题。经销商不合作了,一时开发不了接盘经销商,终端情况一无所知,等手忙脚乱找到客户,终端就可能已经乱了起来,供货等服务跟不上,市场口碑变差。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掉不良影响。如果业务人员掌控终端,带网点招商,效果明显不一样,事半功倍,平稳交接。厂家和经销商,谁掌握控终端,谁的话语权就大。商场即战场,厂家和经销商,表面一团和气,酒桌上推杯换盏,实际上两方都把拳头攥的紧紧的,一直较着劲呢。